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工作队伍。“三农”领域的党员干部,要不忘“一懂两爱”初心取真经,牢记乡村振兴使命有作为。“懂”是“爱”的基础,“爱”是“懂”的动力,要知行合一,懂得农业的基础性、规律性、国际性、风险性和文化性,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重要论述,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应有作用。智慧农业
理解五性增认识
农业的基础性不可动摇。人类生存发展,离不开吃喝住穿,这是生产关系的基础。无农不稳,无工不富,无商不活。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,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。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农业取得长足发展,现在粮食肉蛋奶等总量、质量、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前列,为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基础性贡献。农业稳则天下安。当前,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,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,必须守住“三农”这个战略后院,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,确保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行稳致远。
农业的规律性颠扑不破。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、否定之否定规律,对于农业同样适用。对立统一规律上,人改造自然又受制于自然。从宏观上看,人口总量、粮食产量、耕地量是对立统一的,人口增长要求提高粮食产量,粮食产量又受耕地数量质量等限制。否定之否定规律上,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生大的变革,从“一大二公”到家庭承包经营,农民的能动性得到发挥。农产品生产消费流通结构发生大的变革,南粮北运变为北粮南运,肉蛋奶消费大幅增加,人的健康饮食需求逐步得到满足。农业生产经营者发生大的变革,大量农民进城务工,产业化、规模化经营正逐步取代小农经营。农业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有了长足进展,机械化、自动化、信息化集成的趋势日益显现。农业的社会化分工加快,专业育种、跨区收割、订单销售、现代物流,农业与工业化流水线特征趋同。掌握运用和尊重农业规律,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农业的国际性源远流长。人类活动带来的物种交流给世界和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变革,并且影响了社会变化。我国从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“五谷”到水稻、玉米、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经历了数千年历史。现在我国农作物品种,外来品种支撑了半壁江山。中国原产的农作物,也改变了世界农业的格局。大豆于1804年引入美国,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。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通过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,强化“引进来”,逐步“走出去”,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发展。现在,中国超级稻、转基因抗虫棉、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农业的风险性如影随形。人类在改造自然界,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造成许多新的风险,在农业上也是如此。我国在有效控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同时,有效防堵了境外疫情的传入。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,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,农民畜牧业收入显著增加。农业的病虫害、畜禽疫病无法杜绝,但是要通过科技水平提升来提高病虫害防治、疫病防控的水平。现代农业发展易造成品种多样性减少,品种单一、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发生重特大病虫害和畜禽疫病。要牢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,也是管出来的。要抓好立法、科研攻关和统防统治,开展农药、“瘦肉精”、生鲜乳、兽用抗菌药、水产品、生猪屠宰、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。
农业的文化性历久弥香。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。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,到大道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……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,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。我们的文化自信中,农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议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,为我们的农业文化自信添上了点睛之笔。新时代发扬农业的文化性,就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,传统与现代统筹兼顾,保留乡村风貌、留住青山绿水,记得住乡愁。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,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焕发文明新气象。要挖掘农耕文明价值,在传统农耕文明上从农具、村落、文化习俗等进行系统整合,在现代农业上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,建设农耕文明教学点,使之成为公众参观、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。
做好五抓促实践
把农业发展的“底线”和“红线”牢牢抓在手里。底线是什么?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明确,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个大事,不管怎么改,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,不能把耕地改少了,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,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。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,千万不能突破,也不能变通突破。红线包括数量,也包括质量,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,用劣地、坡地、生地来滥竽充数,最终账面上是平衡了,但耕地质量是大大亏空了。
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牢牢抓在手里。农村在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等综合集聚效应要低于城市,要素不会自动向农村集聚。因此,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、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,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,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,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,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,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。
把科技和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集成牢牢抓在手里。用好科技的望远镜和显微镜,要做强基础研究、攻坚前沿研究、扩充种质资源。应当瞄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,在产业发展上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机械化、自动化、信息化集成水平,解放农村生产力,发展农业生产力,把农民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,使农业行业有奔头,农民职业很体面,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。着眼长远发展需求,适应水肥一体化灌溉、无人机作业、冷链物流等需要,对农业电力进行战略布局,把动力电拉到地头。
把消费市场化和供应全球化牢牢抓在手里。消费国际化是社会分工和人类活动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和产物。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同时,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发挥比较优势,促进农业国际贸易大发展,推动农业走出去有大的进展。要通过粮农组织、农业外交等渠道,加大传播农业发展经验的力度,帮助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、摆脱贫困。要加大马铃薯主粮化的推广力度,调控进口结构和国内生产结构,丰富菜篮子,引导国内饮食结构更趋健康合理。
把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农民牢牢抓在手里。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民,必须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,面向产业安全,面向城乡。在农村土地所有权、使用权、经营权“三权分置”情况下,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、良种补贴政策、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、农资综合补贴政策,以及农业保险、金融政策等,归根到底要保证亩均收益率不降低,保证农业大灾有保险保障兜底,这样才能调动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。要适应专业化生产、加工、储运、物流需要,培养提高农民一专多能水平,壮大生产经营型、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队伍。经济靠科技,科技靠人才,人才靠教育。建议将农业实验实践课程列入基础教育内容,农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。农业系统要增加农业专业干部比例。
(作者单位: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)